在311年的宁平城之战中,十几万晋军遭遇了惨败,太尉王衍感叹道:“都是清谈惹的祸,要是当时有点担当,我们也不会死。”当晚,王衍与36位诸侯被押往墙下,最终被压死,这标志着西晋的灭亡。
王衍在被俘后,石勒设宴款待,话语中带有挑衅:“太尉,您能否说说,晋朝为何沦落至此,战败之后又为何没有匡扶大厦的名臣良将?你们究竟去了哪里?”
王衍无奈地回答:“自贾后乱政,八王互相残杀,晋朝的灭亡其实早已注定。天命已尽,乾坤早已转移。”
石勒微微一笑,“那么,面对国难,为何没有英勇的将领和名臣出面呢?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逃避?”
王衍的语气充满惋惜:“战乱中的我,原本无意为官,却不幸卷入这场漩涡。如今,天下大乱,百姓疾苦,急需一位英明的君主坐镇。将军,您若自立为帝,或许能够拯救这个国家。”
石勒怒声反驳:“你一生享受着俸禄,位高权重,却没有尽到作为臣子的责任。晋朝之所以灭亡,正是因为你们这些无所作为的权臣,总是只想着保全自己,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”
话音刚落,石勒命令将王衍和其他大臣押出去,并冷冷地叮嘱:“不要让我看到血腥的场面,让他们有个体面的死法吧。”
展开剩余75%当晚,王衍与36位司马氏家族的王爷们,以及数百名朝臣一起,死于墙压,西晋的灭亡已成定局。
临终时,王衍悲切地对其他大臣说:“石勒说得没错,我们若是当初没有沉迷于清谈,稍有责任心,或许晋朝也不会走到这一步。”
这番话道出了晋朝的衰败根源——士族阶层过于沉迷于清谈,忽视了国家的大计,最终致使整个国家陷入深重的内乱。
清谈,亦即指老庄学说的虚无主义,它崇尚自然与名教,讨论玄虚,却并无实质内容,不解决眼前的紧迫问题。魏晋时期,清谈风靡一时,与司马家族的权力斗争密切相关,何晏、王弼等人为保全自身,便投身其中。
王衍,作为琅琊王氏的领袖,深受清谈的影响。他身居高位,实际操控着巨大的政治资源,却因为对清谈的痴迷,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。在权力博弈中,为了保存家族势力,王衍毫不顾及国家大义,甚至放弃了作为臣子的应尽之责。
早在290年,晋武帝司马炎去世,贾南风的专权和太子司马遹的关系日益紧张。王衍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贾南风的侄子贾谧与太子司马遹,因此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实际上“两头下注”。
在贾南风设计陷害太子时,王衍不仅没有站出来保护太子,反而选择让女儿与司马遹“离婚”,断绝了与太子的关系。身为朝廷的重臣,王衍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,让他丧失了历史的担当。
在“八王之乱”爆发后,王衍没有站出来保卫国家,而是依旧为自己的家族利益考虑。301年,司马伦称帝,意图拉拢琅琊王氏,王衍此时看见各地“勤王”军队势力强大,便开始装疯卖傻,最后彻底退出了朝廷。这种自私和懦弱,使得王衍的家族未能从晋朝的动荡中获得应有的利益。
随着司马伦的失败,惠帝司马衷复位,王衍又一次开始见风使舵,倒向了东海王司马越。司马越虽然是“八王之乱”中的最后赢家,但因其与司马炎的血缘较远,难以获得足够的权威。为了稳住局势,司马越不得不依靠王衍及琅琊王氏的支持。
然而,此时晋朝江山已经岌岌可危。北方的匈奴刘渊、羯族石勒等部族崛起,屡屡攻打洛阳,疲弱的晋朝根本无法抵挡外敌。
面对危机,王衍却选择将家族势力分散部署,而非团结力量抵抗外敌。他安排弟弟王澄镇守荆州、王敦驻守青州,并让王导带着司马睿逃往江南,为家族未来的生存留下后路。
这一举动虽然保全了家族的势力,但却没有起到抵御敌人的作用。王衍将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存亡之上,最终导致晋朝的灭亡。311年,司马越率领十余万晋军讨伐石勒,但最终因王衍的懦弱和缺乏决策,兵力被彻底覆灭,晋朝的灭亡也随之到来。
然而,王衍并没有完全失败。王导带着司马睿渡江,到江南站稳了脚跟,为后来的东晋建立打下了基础。东晋建立后,王导和王敦实际掌握了大权,开始实施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策略。
在西晋灭亡后,王衍为东晋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撑,虽然他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充满了自私与懦弱,但在历史的长河中,王衍的家族最终还是走向了新的政治舞台。
参考书目:《晋书》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公司配资-股票带杠杆-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