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汇报记者 王竟成 摄
“这些书在哪里可以买到?我想收藏《在西方的首部译本》。”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,54部“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”昨天在上海发布,意大利汉学家、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四处“求链接”。
她主要从事古代汉语、哲学与宗教经典,特别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伦理研究,著有《古代中国的祥瑞与奇迹:汉代、三国、六朝》等,并将《论语》《中庸》等译成意大利语出版。“西方学界关于儒学本质的争论由来已久,推荐书目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明差异与多样性,鼓励开放、合作与包容。了解中国经典、中国文明,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。”
这批“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”为2005-2024年面世著作,由北京外国语大学、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上海社科院、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近百名海内外专家联合遴选。
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 摄
“54部中特别推荐了10部海外青年学者的研究书目,希望鼓励更多海外80后学者关注中国学、研究中国学、传播中国学。”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赵刚表示,中国正以令人瞩目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全球体系,并深刻影响和重塑全球格局,推荐书目是对近20年来世界中国学研究成果的整体检阅与盘点,也为将来国际国内进一步聚焦中国议题、塑造中国形象、展开中国研究、讲好中国故事,形成新的标识与导向。
多维度呈现中华文明
“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”聚焦大会主题“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”,包括研究专著、编著、工具书目等54种,为广大中外读者多维度呈现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、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,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的历史、现在与未来。
其中,海外学者书目40种,中国学者书目14种。40种海外研究书目中,涉及美、法、德、日、英、加、澳、俄等16国40位作者,涉及中、英、法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土耳其等9个文种写作或译作的作品。
文汇报记者 许旸 摄
推荐图书作者中有基辛格、傅高义、孔飞力、谢和耐、汪德迈等已故海外学者,还有严绍璗、朱政惠、孙越生等已故中国学者。“他们为推动世界中国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,这份书单也是一种缅怀与致敬。”英国作家、研究员卡洛斯·马丁内斯发现,对其中傅高义《邓小平时代》一书印象尤深,“这部著作不光是名人传记,更是以独特视角解码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之路。”
书目涉及历史文化考古领域13种,政治经济社会领域19种,语言文学艺术领域13种,哲学宗教思想领域9种,全方位阐释中国历史积淀与文明发展。
比如《1368: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》通过综合运用中国、中东、东南亚、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历史文献、物质文化和研究成果,认为在欧洲航海大发现以前,明代中国就开启了现代世界初期的第一个经济全球化,形成以中国、日本、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格局,引领了早期全球化的五百年。
除了时间跨度的纵深,也有地理空间的延展。1983年出生的日本汉学家佐藤若菜著作《生活在服饰中的女性:苗族的物质文化与母女关系》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国南部至东南亚大陆绵延的山脉间,编织着苗族社会关系的经纬与历史记忆,为读者揭开中华璀璨服饰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密码。
跨学科拓宽研究视野
“我对宋元时期历史很感兴趣,有时会将同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进行比对,拓展跨语种、跨文化、跨学科视野与研究空间。”土耳其内夫谢希尔大学副教授、青年汉学家阿提克忽必烈,用中文名字致敬中国历史人物忽必烈,他认为,推荐书目能搭建更广阔的世界中国学发展平台,以世界眼光考察域外中国研究。
文汇报记者 陈彦锴 摄
对此,推荐书目《世界中国学导论》作者之一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也有同感。他透露,这部著作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方法,系统阐释世界各国中国研究的历史、现状与趋势,本土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研究的交流互鉴,提出一系列新描述,如“世界中国学的三次典范转移”“中国研究的世界化”“世界中国学是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中外互鉴之学”等。
不少图书将研究领域带入更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,构建古今中外对话的桥梁。以曾获2022年列文森奖、2022年儒莲奖的《中国梦境:公元前300年-公元800年》为例,这本书梳理战国后期至晚唐的占梦书、经史注疏、志怪小说、佛道文献等资料记载的关于梦的奇闻轶事,分析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应对奇异梦境,颇具启迪。
新角度解析诗词画舞
唐诗宋词、典籍论著、书画艺术、东方歌舞……中国文化中的高频关键词,在海外汉学家语境中有那些新角度与新叙事?
《只是一首歌:中国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词》的原版书名是《Just A Song》,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宇文所安聚焦追踪北宋时代新兴体裁,对柳永、晏几道、苏轼、李清照等代表性词人作品进行解读。他没有止步于对北宋词史的呈现梳理,而是论证“表演活动如何向精英文学体裁转变”等研究问题,揭示了宋词诞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传播特色。
“唐诗”的原貌是什么,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?从敦煌写本《秦妇吟》起笔,《有诗自唐来》以唐代诗歌写本为例,通过使用序言、个人诗歌、文集、逸事故事集等一系列公认为标准的文献资料,重构了诗歌生产与流传的物质背景。每一首诗都因其抄写者和吟诵者的差异而变得“独一无二”,唐诗正是从这样纷繁复杂的抄写文化中一步步走来。
中国画是什么?它始于何时?在中国和西方有哪些不同含义?《谁在看中国画》从大量艺术精品和鲜为人知的画作中汲取素材,展示了从明代至今的5个世纪中,不同观众对中国绘画的理解,探索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复杂关系,使海外读者对中国绘画的形成与变革产生新的认识。《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》则聚焦13-14世纪蒙古伊利汗国时期波斯细密画的中国绘画元素,通过对《史集》《动物志》《列王纪》等古抄本插图的系统研究,揭示中国山水画皴法、台型山峦等技法对波斯绘画的影响,证实中国画家曾参与大不里士工坊创作。
《革命的身体: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》作者、美国80后汉学家魏美玲,也是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与会嘉宾之一,“17年前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做过国际访问学者,有机会学习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,围绕舞蹈家们的生活、历史、故事做了大量口述史,期待我的记录能提供新的镜像文本。”
业内谈到,“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”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话语体系,探究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轨迹和路径;以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和标志性产品,持续提升世界中国学大会学术性和影响力,并期待世界中国学在海内外老中青学者共同聚力下,继续得到传承与发扬。
盛达优配-股票公司配资-股票带杠杆-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